我们有耐心给美国“试错”的机会
今年以来,试错拜登政府先后推出了将中国排除在外的耐心“印太经济框架”和与“一带一路”倡议对冲的“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计划,试图把强化对华战略竞争的美国设计付诸实践。
其实,试错自奥巴马政府开展对华战略竞争以来,耐心美国就不断推出各种针对中国的美国战略、倡议、试错行动。耐心在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有“亚太再平衡”战略和“跨伙伴关系协定”(TPP);在特朗普时期,试错有“印太战略”、耐心“清洁网络”计划、美国“蓝点网络”计划等,试错还发起了规模空前的耐心对华贸易战。
回顾美方这些曾经花大力气推动的美国对华战略、倡议、行动,有的效果大打折扣,有的一地鸡毛,还有的无疾而终。尽管如此,后来者还是乐此不疲要推出新的对华政策设计,重复那些很大程度上属于无效劳动的循环,从而构成了“美国对华政策不断试错”的独特现象。
那么,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作者 | 吴心伯
首先,要看到,美国对华政策越来越被国内政治驱动。华盛顿对华政策行为往往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而非基于对政策可行性的审慎评估。例如,特朗普执意对华发动贸易战,是为了拉拢白人蓝领选民,争取“铁锈州”的选票,以巩固执政基础和获得连任。
至于贸易战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美国的利益目标、美国要为之付出多大代价,特朗普团队并未仔细考量,只是自欺欺人地吹嘘“贸易战是好事,容易赢”。实践表明,贸易战对美国利益的损害远远大于对中国的影响,它增加了美国消费者的支出,也推高了通货膨胀。拜登执政后,虽明白这个道理,但由于也要讨好白人蓝领阶层和工会势力,只能将错就错,长期维持特朗普的加征关税。
其次,决策者过高估计自身的能力和美国的实力。华盛顿的政治文化特点之一,就是自视为世界的中心,大多数决策者和智库人士都相信美国有“号令天下”的能力,其他国家都唯美国马首是瞻。只要美国设计出某个高明的战略或政策,就能顺利实施,并能获得成功。
这种自大心态往往忽视了其战略与政策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执行层面的问题。由于不能准确把握客观条件,尤其是对象国的实际情况,导致战略和政策设计缺乏合理性,而执行者能力欠缺或美国的资源投入不足,则会严重影响战略与政策的实施。
例如,拜登政府执政伊始,便推出“以竞争为主、兼顾对抗与合作”的对华政策。实际上,这一 “三分法”的政策设计在逻辑上存在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加之拜登政府在处理对华关系上眼光短浅、视野狭窄,拿捏不好对华竞争、对抗、合作的分寸,在政策运作过程中状况频出,自以为是的政策设计根本行不通。
又如,拜登在七国集团峰会上提出“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计划,宣称要募集6000亿美元,用于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其实世人都明白,美国自家年久失修的基础设施都无力更新,怎么可能掏出大把银子去帮他国搞建设?当下美国的对华政策,最缺乏的是战略或政策的合理性、执行力和可用资源。
第三,不愿面对现实,低估中国。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凭借其综合实力优势,在对华关系中长期处于主导和主动地位。但是过去十年来,中国随着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和大国外交的展开,在对美关系中发挥着更大的能动性。
然而华盛顿的决策者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试探中国的同时,往往又因为不愿接受中国壮大的事实,产生低估和误判。拜登政府祭出“三分法”的对华政策,幻想以此打造符合美国利益的双边关系,却被中方告知此路不通。
中方保持战略定力,不随美国的节奏起舞;对美推进“清单外交”,敦促美方处理中方合理关切;积极发展与第三方的关系,积累对美博弈的外交资源。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设计看起来似乎比特朗普时期要高明一些,却同样在实践中不断碰壁。低估和误判中国使得美国对华政策跌跌撞撞,行之不远。
与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类似,未来的美国政府还会在对华政策上不断试错,这是由美国的国内政治、战略文化及其目标与能力之间的差距决定的。于中国而言,对美国形形色色的对华政策设计既要重视,又不能太当真。
要重视,是因为美国政府针对中国推出的战略、倡议、行动等反映了美国对华战略与政策的动向及重点,在实践中会对中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干扰,甚至会严重损害中方利益。不能太当真,是因为这些对华设计一厢情愿的多,能够实现的少,如果太当真,就会被美方牵着鼻子走,浪费资源和战略机遇。
丘吉尔曾说过:“你总是可以指望美国人做正确的事,只是要在他们尝试过其他一切办法之后”。作为霸权国家,如何处理与一个在政治制度、价值观、文化、种族等方面都迥异的崛起大国的关系,美国会长期处于摸索之中,试错是常态。
中国对此要有战略耐心,更要有良好的应对能力。鉴于中美两国以及双边关系都在发生重要变化,中国处理对美关系的关键是强实力、稳根基。其次,是以我为主,不随美方起舞,要主动出击、调动美方。第三,是把重点放在与第三方打交道上,而不是围着美国转。中美双边互动固然重要,但效果或许有限,而与第三方关系潜力很大,我们大有可为的空间。
(作者是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综合)
-
“整体来看,票据支付结算属性将得到提升,短期融资将成为重点。”在谈及票据新规带来的影响时,多位来自金融机构票据部门的相关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距离征求意见稿发布近10个月后,票据新规终于落地。近日, ...[详细]
-
转自:法治日报□ 本报记者 董凡超1月17日9时,迎着冬日的暖阳,搭载着101名旅客的CZ309次航班出境飞往香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出入境客运航班正式恢复。这标志着北京出入境航空“双枢纽”运行全面开启 ...[详细]
-
英虎机械闯关IPO:业绩翻番受益于玉米价格上涨,未来市场需求周期性波动加大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每经记者 杨煜 每经编辑 陈俊杰 靠卖玉米收获机,三年收入近30亿。近年来,趁着玉米行情大好,河北英虎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虎机械”) ...[详细]
-
2月17日,外交部领事司的官方新媒体账号“领事直通车”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尔代夫共和国政府关于互免签证的协定》已正式生效。中国公民持有效的中国护照因旅游、商务、探亲、过境等短期事由拟在马尔代 ...[详细]
-
转自:衢州日报本报讯 记者 吴建邦 报道组 蒋君 通讯员 毛莹) 近日,江山市“两山合作社”与浙江省国贸集团共同出资成立的国之贸产业基金以下简称产业基金)全面开展投资运作,基金总规模1亿元,双方分别认 ...[详细]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本报记者 董添近日,上市房企陆续披露2023年1月销售业绩。以、为代表的大型房企销售金额同比实现增长。值得注意的是,从房企融资动作看,近期不 ...[详细]
-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受一周来银行业罢工影响,黎巴嫩镑对美元黑市汇率持续暴跌。当地时间2月15日,黎巴嫩本币黎镑对美元黑市汇率跌破77000比1,创历史新低。同时,燃油价格不断上涨。为了表达对黎镑贬值和油价攀升的不满,当天 ...[详细]
-
百万医疗险“鼻祖”又有新动作。11月22日,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友刚在该公司产品及服务升级发布会上表示,从消费者角度看,随着疾病发生率、发生时间和疾病种类的不断变化,消费者追求的是健康险后 ...[详细]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来源:证券日报本报记者 昌校宇《证券日报》记者近日从业界获悉,监管机构已设立专门的量化小组,并就量化策略与业内充分沟通。量化策略或迎来发力“窗口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