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紧日子!安徽省要求文件印双面,开会不发笔
原标题:过紧日子!过紧这个省要求文件印双面,日安开会不发笔
中新网北京4月9日电(记者 阚枫)文件一律印双面,徽省开会不发笔和本,求文接待优先选食堂……
日前,双面安徽省财政厅出台12条措施,不发笔要求进一步厉行节约,过紧坚持过紧日子,日安措施规定之细致,徽省引来舆论关注。求文
资料图。双面姜山摄为了省钱,不发笔这个省推硬核措施
安徽省财政厅发布的过紧这份《关于进一步厉行节约坚持过紧日子的若干举措》,一共12条,日安涉及办公经费、徽省“三公”经费、差旅费、会议费等多个方面,小到纸张打印、空调温度、接待标准等,规定十分细致。例如:
——确需印刷的文件、资料,一律双面印刷,使用规格不超过70g/㎡的复印纸。
——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冬季不高于20°C,夏季不低于26°C。
——严禁同城接待,优先选择单位食堂作为接待场所,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
——领导干部参加会议不带助手,同一单位跨县(市)参会人员不超过1人。
——降低会议成本,不发放文件袋、笔记本、笔等各类办公用品。
按照安徽省财政厅的介绍,通过严格执行过紧日子12条举措,2022年,省级预计能够节约1.8亿元经费,节约经费将统筹用于加大中央及省重大战略、重大改革和重点领域投入。
其实,不止安徽,今年以来,多地已经下发“过紧日子”的相关文件。例如,山东淄博就出台厉行节约的14条措施,要求除必要的基本民生支出以及疫情防控需求外,严控一般性支出,对不应支出或不必支出的事项一律不得开支。淄博还要求,把宝贵资金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用上,凝聚财力保民生、保就业、保市场主体、保政策兑现。
资料图。张添福 摄中央部门也在省钱
半个月前,102个中央部门集中向社会公开2022年部门预算,“紧日子”成了各部门2022年账本的关键词。
例如,财政部部门预算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2022年,落实过紧日子要求,继续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把钱用在刀刃上。
2022年度财政部收支总预算约为78.5亿元,与去年的102.4亿元相比下降约30.5%。财政部在情况说明中提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过紧日子的有关要求,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重点压减了公用经费和培训等项目支出中涉及的非急需非刚性支出”。
再如,商务部今年机关运行经费财政拨款预算为20248.87万元,比去年减少645.55万元,下降3.09%;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行政运行今年预算为15701.54万元,比去年执行数减少1237.05万元,下降7.3%。
在公众关注的“三公”经费方面,2022年安排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53亿元,比2021年同口径减少0.59亿元,下降1.1%,其中,公务接待费2.75亿元,减少0.08亿元,下降2.8%。
省的钱花在哪?
今年2月,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政府过紧日子不是短期应对措施,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党政机关特别是中央机关,要带头厉行节约,把钱省下来用于支持民生和市场主体,这并不是基于财政收支压力的考虑。
紧日子,不能是一阵子
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更好节用裕民”。
过紧日子也得有监督。去年10月底,国务院办公厅通报,一些地区不顾自身财力状况,在政府债务沉重、风险突出的情况下,违反财经纪律和管理制度兴建楼堂馆所。
当时通报中点名了青海、宁夏、贵州、云南等4个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高的地区,有8个项目不同程度存在违规兴建楼堂馆所问题。
当时的通知要求,加强对本地区楼堂馆所建设的全方位监督,对违法违规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肃查处、问责到人,让违法违规和失职渎职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发评论文章称,政府部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需要“内外合力”。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当好“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毛不拔”;同时要打好“铁算盘”,把该花的钱花好,实现最大效益。要严肃财经纪律,堵住“跑冒滴漏”,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严肃查处、问责到人。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确保预算执行不跑偏、不走样。(完)
(责任编辑:知识)
- ·“红通人员”冯卫华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违法所得没收案一审开庭
- ·投资基金和远景基金亏损 软银Q1或录得亏损
- ·国家卫健委:昨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33例和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44例
- ·加大资本市场法治供给 为下一步改革保驾护航
- ·*ST星星、ST星源、桂东电力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投资者可准备索赔
- ·7月43家公司IPO过关,8月首周10家将登场,昊帆生物拟融11.45亿
- ·海外需求缩减 下半年跨境电商变阵
- ·一年卖430亿的迪奥不怕得罪中国人?马面裙风波未平,又“借鉴”花鸟图
- ·北证50开门红!首批指数基金也来了,8家公募上报,北交所驶入指数投资时代
- ·隔夜资金利率创18月新低跌破1%,业内:短期内资金面仍将维持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