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钱网
商品经历连续大跌调整后,商品终于有了触底的驱动迹象,大家都开始了商品能否有效反弹的仍存大讨论。
这波商品的超跌下跌是否超跌呢?
这要从商品的周期性开始说起。从货币端和基础经济状况来区分,反弹商品大概会经历5个不同的商品阶段:
1,非衰退期,驱动没有放水,仍存也不加息。超跌这种情况相对温和,反弹商品主要呈震荡趋势,商品走势上更加跟随消费水平,驱动而消费水平会跟随一些更加细致的仍存经济状况数据,比如制造业的超跌数据。在这个时期,反弹制造业数据见顶对商品的影响很大,往往会制造商品的小顶部;
2,非衰退放水期。主要表现为M1的增加,这笔钞票并不是优先进入消费领域,而且放水期往往伴随经济的停滞甚至倒退,所以对商品的影响在历史上更多的是负面的(08年、20年放水救市除外)。如果这段时期制造业数据见顶,同样会打击商品;
3,加息及高利率维持期。很多朋友认为加息会导致美股、商品大跌,其实没有直接的联系,特别是商品。加息初期最先抽取M1,导致准货币的暴露,反而有利于商品上涨。历史上很多次大通胀都是和加息同时开始的,如果加息期间,制造业等数据触底反弹,对商品更加是强有力的刺激;
4,就业率下降的衰退期。为啥华尔街的靓仔们那么怕衰退,就业、制造、消费同时凉凉,在这段时期里股票随时会崩塌,在筑底之后,商品也会走熊。因为市场缺钱的时候,“此消彼长”的效应更加明显,美股如果要反弹,资金流入市场,消费会相对偏弱。但这个时期有两个特征:1,股票上涨的时候远超下跌的时间,但跌幅可怕;2,商品比股票更加抗跌,甚至能上涨;
5,经济危机,超级放水期。40年间可统计的有两次,一次是08年次贷危机,另一次是20年疫情危机。共同的特征就是:初期就业崩溃,股票、商品崩塌,疯狂放水救市,M1、M2狂增,商品、股票、消费依次触底反弹。2010年之后,数年都是折磨的经济不景气,连阶段性放水都没有什么效果。都怪当时救市太透支,如今也怕重蹈覆辙呀!
目前正处于第三种阶段,准货币暴露,商品从货币端来看,并没有大跌的驱动,超跌或成立。
商品的驱动是否还在?
目前美国就业向好的情况虽然有停滞,但就业率并没有下降,这是可以定性定量的。在加息的背景下,什么条件会导致美股大跌呢?
搜索过去的数据,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在类似的时期美股下跌需要两个契机:1,制造业见顶,恐慌引发泡沫破裂,完成一次大洗牌;2,通胀的延续,从成本端击溃投资的热情。
21年3月底,美国制造业见顶、消费启动、美股进入顶部区间,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那么当前,消费依然强劲,但制造业的高危已然释放了足够的风险,在是否衰退的大讨论中,不确定性并不应该带来趋势性的结果,对于商品也是同样的道理。
或许拐点已形成,但谁敢在迷雾里自信地指方向呢?
相对于美股,商品还有一些不同。在货币面前,二者是竞争关系,放水的时候,投资比消费强,加息的时候,消费比投资猛,除了救市大放水,再没能同时踏入两条河的大腿。目前准货币依然在增加中,商品不能轻言高位的拐点,至少在货币端是这样的。
反弹还需要什么条件?
如果本次商品下跌是前置性的恐慌释放,那么反弹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两大元凶,原油因OPEC+松口增产而大跌,这个消息已经被市场消化;中国地产需求走弱的担忧,需要6月地产数据的验证,目前更应该关注的是周四公布的6月官方PMI数据,如果近期商品筑底,很可能反弹就是在兑现制造业短期反弹的预期。至于农产品和有色,本来就是被宏观错杀的板块。
美原油加权的周线,凡是下跌几乎都是减仓的,跌破20周线就寻找有效支撑并展开反弹。从资金的角度也展现了“聪明的钱”在交易原油短缺的大逻辑。
OPEC+在6月2日的会议上,同意7月将增产648000桶/日,即全球需求的7%,并在8月维持同样的增产规模,高于最初计划的432000桶/日逐月增产幅度。但由于一些产油国投资不足,以及最近俄罗斯产量下降,该集团一直难以实现月度增产目标。
至于OPEC+增产,一来产能难增,二来增产没有那么快速。商品能否展开反弹,还需要商品之王的助力,这一点上值得大家关注。
文章部分数据来源于汇通财经、Wind、文华财经,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及所在机构观点,据此入市风险自负。期货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